本次考试试题从“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回归语文教材”的命题思路,紧扣《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且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紧密结合,在总体方向上与发展趋势保持平衡,而在坚持与往年题型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题进行了适当改革,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又并有创新和发展。“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具体分析如下:
一.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1.从选择题阅卷看,因为试题难度适中,总体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做得不理想的是科技文阅读,选择题21分以上的学生有但不多。答题较差的是基础题,第3小题(病句修改题)大部分学生丢分;文言文文章难度不大,学生在理解翻译较理想。今后复习时要细读课文注释,平时打好基础;整体阅读第5、6题丢分多。选择题得分低的仅为3-6分,甚至有部分学生得零分,估计是时间不够,复习也不全面、透彻,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2.文言翻译的得分也不够理想,学生字字落实的翻译习惯尚未形成。
诗歌鉴赏题考察学生对诗歌得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题目难易度适中,绝大部分考试能找出诗中渲染环境的关键词语,并做简要分析,也能阐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但考试在答题时也存在以下不足:答题技巧欠缺,阐述不够全面,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不会联想,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准确,容易丢分。今后在教学
中,老师要注意加强指导。
3.背诵题得分情况是最差的,很多学生得零分,一部分学生得2-4分,很少有的满分的,出错的原因是:学生掌握不准确,会背诵,不会默写,错别字多,直接影响得分。不过学生中也存在背得出写不出的情况,以后要强调默写的准确性,避免因错别字而失分。
4.对文学作品阅读题的16题,大部分考生能分点答题,部分考生答题思维敏捷,能另辟思路答题。只答出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拟人等,没有进一步分析,如把“暖气和阳光”对比,突出其特点,分析不透彻。再如,第十七题第二问,很多学生答了“为下文抒情和议论做铺垫”,把“铺垫”写成“铺毡”、“铺贴”,关键词语出现错误,导致失分。大多考生答题过泛,过于笼统,在分点答题时,有的答题要点重复,错别字太多。19题学生的答题情况一般,部分学生没有看清题目,导致遗漏答题点,出现这些差错的原因是学生未能细读文本,不会审题,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还不到位。
5.表达不规范,表述缺乏条理
综合分析题,如第18题,要求学生整理一份电话记录,力求简明扼要,任务、事件、内容‘地点、时间等这些关键词没有抓住,信息遗漏,影响得分,第十九题是一道归纳概括题,考生概括不出文段内容的要点,把握信息不全,主次不分,罗列几个词语了事,是失分的主要原因。今后在备考中应注意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思考细致、表达规范,语言力求简明、连贯、得体、概括全面,才能得高分。
6.第七大题(作文)
本次作文命题紧扣教学大纲,题目比较宽泛,学生有东西可写,适合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从抽样的30份作文,平均43.44分。学生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有:
(1)审题不清,偏离题意
尽管本次作文命题较为宽泛, 学生抓住一个角度入手,展开思路,都是切题的。然而学生还是存在偏题现象。最为常见的是:立意不深刻,思路狭窄,导致全文偏离题意;转移话题,主题游离在材料的边缘,如材料中说"自信就是一种美丽",部分学生则中途转移话题,大谈特谈美丽与快乐,就是不去扣住"自信"这个中心。
(2)刻意含蓄,不会扣题
考场作文的扣题历来是个技巧性的问题。有些考生可能受某些高考满分作文的影响刻意追求含蓄可又不能学其精髓,结果不伦不类,反而连起码的扣题意识都丢失了。很多学生的作文虽然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主旨,很难让阅卷老师很快地把握作文的精彩之处,自然就很遗憾地与高分失之交臂,甚至是低分。
(3)语言无味,材料陈旧
部分考生文章或语言无味,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全文泛泛而谈,无一实例;或材料陈旧,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深度,大部分同学作文材料依然停留在屈原、李白、苏轼、等"明星"人物身上,老调重弹,换汤不换药,缺乏亮点。
(4)材料堆砌,以叙代议
部分考生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在作文中能运用一些新颖而富有深度的材料。但是发现有不少考生缺少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作文变成几大块事例内容的拼凑,谈不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而将材料的叙述堆砌在作文中,缺乏理性的阐释和分析。加上审题不仔细,很多人的作文流于肤浅。
(5)书写潦草,卷面不清
卷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可还是有不少考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虽说后阶段里卷面不可能有什么大改变,但有些人为因素还是可以避免的,如字太小、在卷上涂涂改改等,这些应杜绝。卷面清晰、书写的工整甚至可以直接影响作文的得分,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二.今后的应对策略
第一要切实做好两种准备,积淀丰富人文底蕴。
①素材再整理的准备。要引导学生整合自己的已有素材,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有效的素材库。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生命、教养、自然、文化、精神家园、战争与和平等方面进行归类,要指导学生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话题,加以阐释和个性的发挥。
②素材运用的准备。一要督促学生有意识运用积累的材料进行精彩片段的训练;二要督促学生收集整理不同类型的美文(最好是自己几经修改的)至少20篇;三要督促学生强化理论积淀,要学生每天背一则有关哲学的、文学的理论或名言警句,从而确保学生作文在思想理论上能高人一筹。
第二,强化"四基"训练,打造扎实内功。
①审题训练--立足准确,追求亮点。避免考场作文硬伤,在确保恰题的前提下,力求立意的深度、广度和构思的巧妙。
②拟题训练--立足妥贴,追求夺目。"题好一半文",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习作与优秀文题不断比较、鉴别、欣赏、修改,努力使文题生动贴切、新颖夺目。
③表达训练--立足通畅,追求文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用词准确、造句正确、上下衔接、语意通畅、文采等方面狠下功夫。
④书写训练--立足规范,追求美观。卷面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章的等第。为此在后阶段的作文训练中,更要学生从实战实用的功利出发,切实注意标点规范、卷面整洁,努力做到字迹清楚,不乱写乱涂,不写错别字。
第三. 盘点考纲,回归教材
二模后的复习,时间紧,压力重,学生心理浮躁,如何将学生的心理引向静中求进是关键,而考纲和教材则是两帖镇定剂。
①考纲是高考的方向,认真对照考纲和学生知识点掌握的不足,一一落实,可以避免少走歪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关注考纲中的变化,潜心研究,不仅要分析2011年考纲及考试说明,还要分析2011年考纲与2010年考纲的变化,再采取应变措施。
②教材里不仅有丰厚的语言文化的底蕴,而且有学生三年所学的经验积累,可以说考纲中所有的考点,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源头。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本,既可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又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减少记忆的空间,从而有效缩小复习的范围。
第四.针对重点,强化训练
文言文翻译、古典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模后的训练应有所侧重。
①文言文阅读要让学生从教材与复习资料中积累实词、虚词和文言基本句式,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与文言翻译的直译能力,并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识记、消化、巩固。
②诗歌鉴赏要让学生归类整理自己做过的尤其是得分不高的,教会学生从文言的角度读题、理解词句,督促学生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方面多角度联系教材,并尽可能让学生使用规范化的术语答题。
③现代文阅读强调把握时间,追求实效,强化四种意识:一是题型意识,不盲目答题;二是整体意识,不断章取义;三是审题意识,不无效答题;四是采点意识,不遗漏要点。
④作文训练注重后期的朗读,一读做过的美文,二读教材中的典型例文,三读平时收集整理的摘抄本,积淀丰富人文底蕴;同时要强化审题、拟题、表达、书写四项训练,打造扎实内功。
(编审 教研室)
|